之前我们用六讲讲述了孩子的听知觉能力发展问题。今天开始将用四讲来讨论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
运动协调能力
运动协调能力是机体各部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里相互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的协调、肌肉的协调和动觉的协调。
神经的协调是指在完成各种练习时,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相互协调配合,其中包括神经系统中不同组织结构的参与以及高、低级中枢之间的相互支配。
肌肉的协调是指肌肉的适宜和合理用力——肌肉用力的大小程度和时间程序即肌肉紧张和放松的相互配合。动觉的协调是指身体各部分环节在空间和时间活动上的配合。
运动协调能力影响因素包括:有机体各部分生长发育的程度(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先天遗传、对不同刺激条件的分辨能力、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思维的敏捷度、神经类型、训练等。
由于生命在于运动,认知学习的很多能力都是从运动协调能力迁移过来的,所以很多幼儿智力量表都把运动能力作为评估个体智力的重要组成部份。个体运动协调能力不达标不仅仅影响其体育成绩,更为可怕的是会牵连个体的学习能力。
现代孩子普遍存在运动协调不达标问题。受重认知轻运动、不敢放手、呵护过度、活动空间狭小、运动时间不够等因素影响,他们入学后会在空间定向、身体意象等方面出现困难;应用精细肌肉书写调控不灵敏、仿画图形时困难;调节眼球周围六条肌肉不灵活而导致破词破句、丢字跳词、跳行窜行的阅读障碍;动作笨拙,常有不随意动作;缺乏肌肉记忆能力和肌肉位置感等。
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要求6岁幼儿身体素质指标分别是:
10米折返跑:男<5.8s;女<6.1s
立定跳远:男>127cm;女>116cm
网球掷远:男>12m;女>8m
双脚连跳:男<4.4s;女<4.6s
坐位体前屈:男>14.4cm;女>16.7cm
走平衡木:男<2.7s;女<3.0s
小学一年级有体育达标:50米跑;2X25米往返跑;立定跳远;投沙包;坐位体前屈;跳绳;踢毽子。
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包括粗大肌肉运动、精细肌肉运动、前庭平衡能力、神经协调能力四个方面。本讲讨论粗大肌肉运动。
粗大肌肉运动
粗大肌肉运动是指有关全身大肌肉活动的动作,由大肌肉群胸肌、腹肌、背肌、腿肌、二头肌和三头肌等来完成。比如抬头、转头、俯撑, 翻、坐、爬、站、走、跑、跳、钻、滚、扔、接、撕、拉、拽、打等动作。
粗大肌肉发展评量主要观察其肢体运作是否平稳顺畅、动作模式是否两边一致、动作模式是否与同龄幼儿相仿、活动一段时间后是否有怪异动作出现等等,粗大动作发展决定着孩子将来的体质体能与体育达标。
有些小学生学业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如背诵、记忆等,但涉及大肌肉运动和精细肌肉运动方面的能力一般都不行。比如,跑步姿势不够协调、易摔、不会跳绳、体操动作记不住、唱歌跑调、上课发言时会口吃、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拿筷子等)比同龄孩子发展得慢;手工、美术课比较犯愁,字写得也不好看,作业通常不整齐。追踪研究表明:这类孩子将来要么学业后劲不足,要么高分低能。
6岁孩子运动能力应该达到的主要指标
走跑:以脚尖行走4~5步;能在一条线上脚跟相接脚尖的走;能连续走20~30分钟的路程;能独立在马路道牙上走10米;能在指定范围内倒退走且不碰撞别人;跑的时侯会躲闪。
跳:会跳绳;能跳过25厘米的障碍物;起跳时已能有意识地摆臂助跳,蹬腿和摆臂比较协调,落地时能有意识地屈腿缓冲;单脚落地时能不停顿地继续向前跑;连续跳跃时动作连贯较好,且有较合理而稳定的节奏;对跳跃的结果比较关心,并能根据跳跃任务主动调节用力的大小。
投掷:能熟练掌握肩上、双手超过头顶做投掷动作,且全身能较协调地用力,投掷的速度与准确性明显提高。
平衡:能在10~15厘米宽,30~45厘米高的平衡木上跑动、跨越低障碍,可以双手或单手持物走(跑)过平衡木。
其他:滚圈或滚球时能较好地控制圈或球的滚动方向。
握住单杠吊起来2分钟、汉字描红,静坐听故事15分钟。
运动能力发展不足的孩子的主要表现
走跑:走和跑时不容易坚持直线;手脚笨拙、常撞倒东西或跌倒;跑步时脚跟着地,身体重心向后坐着跑;不会摆动双臂跑;直线跑时到达终点停不下来、动静转换反应慢;四散跑时躲闪不灵活容易碰撞在一起;在曲线弯道里跑时容易出现踩线的现象。
跳:跳绳时手抡绳和脚跳起步调不一致;不会转动手腕抡绳;两只手抡绳的速度不统一;头前倾身体重心不在脚尖上;双脚后跟踢着跳绳;绳子抡到前面后没有收绳的动作;双脚连续向前跳等距的障碍物时不能控制跳的远近;跳时落地很重;单脚跳时身体重心不能落在主力腿上。
投掷:肩上投掷动作不够协调,出手角度和方向不稳定,投掷时眼睛看着前方,扔出的物体却狠狠地落在脚下、见高不见远;不会甩腕、直接撒手;横着扔;接物时早早地准备好姿势却接不住。
拍球:手腕不会用力。
侧滚:滚不直,容易滚歪了。
平衡:走平衡木速度慢,精神紧张,摇摆晃动。
攀爬:攀岩时向上爬没问题,向两侧爬有困难,不会倒手倒脚。
导致孩子运动能力发展不足的原因包括:
▲保胎、剖腹产;
▲“襁褓期”延长;
▲家长(尤其是隔代老人)过度保护;
▲家长繁忙交由“电视保姆”,孩子从小缺乏运动或活动机会;
▲幼儿园教育中偏重认知、轻视孩子运动活动的教学指导思想;
▲由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揠苗助长,剥夺了孩子自由活动和剧烈运动的需要等。
这些都人为地造成了孩子的运动缺陷。其实不是这些孩子“笨”,只是他们缺乏这方面的学习经验而已。
强化训练
有人曾经经验性地总结说:“生命在于运动。若该动不让动,上学必多动;学前任其活动,动够上学不动。”其实不仅如此。运动协调能力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智力。
许多研究都证明,儿童在运动中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对大脑的发育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教师能做到的就是组织一些运动性的“补偿”活动,“偿还”孩子运动学习的机会,通过练习掌握运动技能,从而达到矫治缺陷的目的。
走
训练孩子向前走、向后走、侧身走、轻轻地走、踮脚尖走、高抬腿走、蹲着走、绕着摆成一列的物体(如易拉罐)走,带着物体(夹、顶、提、抱、挎、抬、背、拉等)走,双手持纸棒或球拍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夹球走,用硬纸板托着软球、几块积木、海洋球、气球走等。
顶着沙包(或毽子、塑料盘子、纸盘子)向前走、倒退走、绕过障碍物走,还可将沙包放在脚面上走,放在肩上、背上驼着走。
手持放有乒乓球、玻璃球、豆子的小勺向前走、绕过障碍物走。
将点着的蜡烛(蜡烛要短一些)放在装有水的小碗中用手托着走。
将球放入塑料圈(或绳子)中,用圈(或绳子)拖着球倒退着走。
蒙着眼睛或眼睛注视某一特定位置走。如让孩子仔细观看画在画板上的大脑袋,自己挑选一个想添画的部位(如鼻子),然后将画上的这个部位擦掉。让孩子站到3~4米之外,用丝巾蒙住孩子的眼睛原地转三圈儿,以口令引导孩子走上前,只凭感觉来添画。
学各种动物的样子走。如学大象走:弯腰、垂臂、左右摇摆大步走;学鸭子走:双手按膝,深度屈膝向前走或两手分别握住同侧脚腕处向前走;学大灰狼走:双手和双脚着地,快速而大步地向各个方向移动。
跳跃着走、跳格子走以及各种练习走的游戏(如“踢石子游戏”、“盒子游戏”等)。
爬行
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爬行有利于大脑发育和动作发展(尤其是促进孩子协调能力的发展)。
跨越障碍物
按照事先规定好的路线通过跨、爬、钻、围绕等方法通过桌子、椅子、箱子等障碍物。让孩子躺在布单的—端,通过翻滚用布单把自己裹起来,再通过翻滚打开布单。
平衡
让孩子在平衡木上向前、后走、侧着走、头顶沙袋走、手提小桶走、撑着小伞走等。
单脚站立,并连续做各种姿势,每种姿势停顿6~8秒;用脚尖支撑身体,做各种姿势;两臂侧平举,闭眼脚尖踮着转3~5圈。
在两个铁皮的易拉罐两侧钻上小孔,从中穿一条绳子或布带让孩子双脚踩在罐上,双手拎着绳子“踩高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