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小气,压根不是你想的那回事
发布时间:2019-01-03 来源:幼儿园
 
孩子自私、小气,压根不是你想的那回事

 

孩子早晚会长大,

需要离开父母,

进入社会,在群体中生活。

 

懂得分享是非常重要的社交能力,

不仅能帮助孩子获取信任、赢得友谊,

也能避免孩子由于太过自我而被群体排挤。


◆  ◆  ◆  ◆  ◆  

 

孩子学会分享通常需要经历

以下几个阶段:

 

1岁之前,

孩子的物权概念不明显,

他们乐于分享,

认为这是一件无所谓的事。

 


 

1-2岁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

但还分不清楚“你的”和“我的”的区别,

在他们心中“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需要大人们不停地告诉他,

帮助他建立起“你”和“我”的界限。

 

2-3岁是孩子自我构建的重要时期,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

孩子开始意识到哪些东西是自己的,

想要捍卫自己的权利。

 

这段特殊时期也被称为“物权敏感期”,

孩子会把自己玩具护得紧紧地,

拒绝与人分享。

 

对此,父母要理解、尊重他们,

让孩子拥有物权安全感。

从而获得自尊和自信,

 

要知道,

拥有良好的自我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培养正面的物权观念是分享的前提。

 

4-5岁的时候,

孩子结束了“物权敏感期”,

也开始进入幼儿园,

接触更多同龄人,

有了社交的需要。

 

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

孩子需要不断地体会和照顾他人的感受,

分享的行为自然会越来越多。

 

当然,也存在部分孩子,

明明过了“物权敏感期”,

还是什么都不愿意分给别人,

一跟他说,他就大哭大闹。

 



◆  ◆  ◆  ◆  ◆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喜欢分享?

 

分享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优先满足自己是一种天性

自己喜欢的东西,

当然要握在手里。

 

在大人看来,

把玩具给小伙伴玩一下有什么关系,

在孩子看来,

这种分享意味着失去。

 

很多孩子最开始的分享,

也只愿意分享给经常照顾他的家人,

因为这些人让他感到安全。

 

孩子曾经被强迫分享

 

大人没有问孩子的感受,

强迫他们分享,

导致孩子对分享有抵触,

认为“分享”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  ◆  ◆  ◆  ◆  


应该如何引导呢?

 

帮助孩子形成“物权”安全感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在孩子分享前,

必须先让他们明白,

这个分享的物品是“我的”,

跟他们讲明物品所有权,

不管谁碰过或者使用过,

它都仍然是“我的”。

 

在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

引导他们做出分享。

 

分享从最亲密的人开始

 

教孩子分享可以

先从家人之间开始

再逐渐延伸到和其他人的分享。

 

“这个玩具真有意思,给妈妈看一看。” 

“看起来真不错,让爸爸尝尝。”

 

尽量避免出现以下情况:

 

这种做法,

很容易误导孩子,

孩子会认为分享是没有必要的,

给了你也不会要,

好的东西都应该是我的。

 

当孩子愿意分享时,

大大方方地接受就好,

趁机夸夸他,

“真不错,谢谢宝宝的分享。”

 

孩子都是爱表扬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明白,

分享是一件美好的事,

可以为别人带来快乐,

也可以让我感到快乐,

从而爱上分享、乐于分享。

 

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性格内向、胆小、不敢发表自己主张的孩子,

在和同伴交往时,

常常“被迫分享”。

 



孩子心爱的玩具被抢,

家长不明情况,

只觉得大人之间互相认识,

不好意思开口。

 

再看着自家孩子一个劲地哭,

内心尴尬无比,

给孩子贴上“不懂事”、

“不爱分享”的标签。

 

要知道,

维护自己的物品所有权

和不爱分享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鼓励分享

但要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

还要经过孩子的同意。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物权,

随意给他们贴上标签,

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弱势。

 

制定小规则

 

美好的品格需要慢慢培养,

如果孩子一时之间不能接受,

可以制定一些规则

帮助他们理清“分享”的概念。

 

几个孩子都想玩同一个玩具,

大家一起猜拳,

然后排队轮流玩,

让孩子明白,

分享出去的东西是可以回来的。

 

对于孩子特别在意的东西,

不妨采用用交换来代替分享。

拿出一个玩具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个玩具,

让交换的过程不那么难以接受,

孩子自然就会愿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