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的危害和预防
发布时间:2021-04-21 来源:幼儿园

以前家长常说“孩子胖乎乎的才可爱”,可是现在胖乎乎的孩子却愁坏了家长。有的孩子甚至因为肥胖而发生意外。肥胖的危害值得我们每个家长警觉,肥胖不再是不打紧的事,肥胖的孩子也不再是少数。

看看《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发布的数据。2012年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这分别是2002年的2倍多和3倍多。《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计2030年我国7岁以上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28%,超重肥胖儿童将增至4948万人。即使没有这些数据,我们走在大街上,走进教室里,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胖孩子越来越多。

肥胖和超重,已经是中国孩子成长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了。

儿童肥胖的危害

肥胖可不是“穿衣不好看”那么简单。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病,这个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睡眠呼吸障碍、哮喘等疾病。研究显示:肥胖儿童的血压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并随着孩子肥胖程度的增加,血压水平显著升高。而儿童时期肥胖及体脂超标的儿童,成年后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

孩子因过度肥胖引发的各种疾病,还在上演着……而且肥胖还将是影响孩子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双重“杀手”。

1、肥胖对生长发育的危害

许多肥胖的婴幼儿会爬、学走的时间往往都晚于同年龄正常体重的儿童。由于下肢关节负荷过重常常会出现“O”型或“X”型腿、扁平足以及青春期易发生股骨骺端滑脱等关节承重部位的损伤性疾病。肥胖的儿童由于骨量累积减少和骨骼强度下降,使日后骨折、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及骨质疏松的风险较正常体重人群大的多。严重肥胖的儿童由于心肺功能受损,致使轻微的体力活动后就容易出现心慌、气短,胖孩子容易多汗、疲劳、不爱活动。

肥胖的男童通常外生殖器显得较小,这是家长带孩子就诊的常见原因。其实在青春发育期前大多数肥胖男童并不是真正的小阴茎,而是下腹部脂肪过多使阴茎隐匿在其中,医学上称为隐匿型阴茎,但进入青春期后仍持续肥胖者性发育会受到影响。因此,在临床中看到的是:肥胖女童常出现性早熟,而肥胖男童常常表现为第二性征发育迟缓、男性乳房发育。

儿童期肥胖的孩子体型常常显得高大,但其身高、体重的生长速度较快也并不代表成年后的身材高大,往往肥胖的儿童骨龄和性发育提前,成年后反而身材偏矮。除了身体发育之外,肥胖同样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和健康。

年长的儿童会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同伴的眼神。肥胖会让孩子缺乏自信、自我畏缩、逃避社交场合,常常害羞、自卑、缺乏毅力,这对其个性、气质、性格及日后能力的发展有久远的不良影响。

2、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肥胖已不再被认为是一个良性的状态或仅仅只与外表有关,而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身体脂肪含量过度增生的慢性疾病。它不仅使机体衰弱,还会危害生命。

肥胖的小儿容易患下呼吸道感染、睡眠呼吸暂停等,重度易患皮肤感染如疥疮、间擦疹和黑色棘皮症等,严重肥胖者心肺功能、肝功能可受到损害。

更值得关注的是儿童期持续肥胖是成年期多种慢性疾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及某些肿瘤,其后果是增加了过早死亡的危险性以及长期慢性疾病状态引起的生命质量下降和沉重的疾病负担。大约有25%的肥胖儿童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脂超过正常,15%~20%出现血压偏高,且虽然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原发性高血压通常是成人病,但它起始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并已出现靶器官病理改变。

调查资料显示,大约有60%的超重肥胖儿童伴有至少一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血压升高、高血脂或高血糖;有超过25%的超重肥胖儿童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成人慢性病危险因素。

如何预防儿童肥胖

儿童肥胖的预防重点要抓住肥胖发生的关键期,即母孕期、婴儿期(出生-3岁)、脂肪重聚期(4~5岁)和青春期。

母亲孕期应该避免营养摄入过度和体重增加过多,因高出生体重儿发生日后肥胖的风险明显增高。

在婴儿期,鼓励纯母乳喂养4~6个月,在生后前4个月不添加固体食物,每月测量并记录体重。如果发现婴儿体重增长过速,应该给母亲及时进行饮食指导、对于小宝宝应该少给、晚给固体食物,尤其是谷类,代之以水果和蔬菜

在儿童早期要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保护。要相信儿童有能力调节能量的摄入,而不是喂到吃完碗里的所有食物,避免食物诱惑和奖励等。

对学龄儿童和青春期少年,加强营养教育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宣传营养知识、引导正确的食物选择,鼓励多吃水果和蔬菜,去除或减少饮食中多脂、含糖的食物,限制摄入高能量、缺乏微量营养素的食品(例如袋装零食),限制摄入加糖软饮料。

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运动或体力活动,控制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并减轻学业负担。对已经肥胖和潜在肥胖的儿童要进行包括饮食调整、运动处方、行为改善、追踪监测和临床治疗的综合性干预措施才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