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亮:尊重生命内在节奏
发布时间:2019-01-03 来源:幼儿园
 
钱志亮:尊重生命内在节奏

 



太多的媒体鼓噪“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家长恐慌、社会躁动。起跑线在哪里?上小学?上幼儿园?呱呱坠地?


英国科学家高尔顿对977位的“名人现象”、21户“艺术家庭”和双生子系列研究后,在1883年创立了优生学,提出“善择配偶,改良人种”,告诉世人:人生的起跑线在遗传,在父母给的那23条染色体携带了多少学习基因!每个孩子自精卵结合一刹那始就决定了其携带的是哪两个家族的种系特征。


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有机体的心理也有遗传问题,无论是生理的长相、身高、肤色等,还是心理的智力、行为、性格等都会展示两个家族的烙印,或形似、或神似。遗传学理论认为,那时每个生命的发展便有了其特定的发展的顺序,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


进化论认为,千百万年来的生命进化为每一种生命的出生和成长都设计了不可或缺的程序,每一种绕过生命必须程序的行为都有可能是在损害生命,会阻断了进化的可能性,甚至使其惨遭淘汰。儿童早期发展的本质是父母遗传素质潜能的表达和发挥,适时、适宜的早教可以引发、促进良性表达,过早、过度的早教只能延缓甚至阻碍,揠苗助长的结果不是促进生长而是折腾、损害生命!




遗传基因为个体发展提供的是蓝图,决定神经回路的增加、修剪和定型的时间表,决定了可能性,属内因;早期经验决定神经回路的形成、修剪、保留、强弱,为未来的学习、行为和健康提供了或者坚实、或者薄弱的基础,决定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性,属外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


很遗憾,这些知识没有得到足够的普及,好多父母亲不知道。那位被中科院劝退的17岁博士生魏某,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学只上了二年级和六年级;8岁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13岁考进大学;17岁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这是最典型的揠苗助长故事。他的家人不让他插足家里任何事情,每天连牙膏都挤好,乃至高中时还被喂饭、被洗脸,从不允许他出去玩,从不让他接听电话……事实证明,魏某所提前获得的“优势”并不是真正的优势,只是家长提前强化培养的“泡沫优势”,不会维持太长时间。一旦破灭,不仅仅是结果悲催,更重要的是生命过程的伤害——童年只有一次,生命不能重来!


卢梭在《爱弥尔》中这样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受竞争日益激烈化、低龄化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越来越高,急于求成和浮躁的社会风气使得家长恨不得孩子幼儿园就能把大学的内容都学完——忘了他们还是个孩子。


家长的虚荣心被市场炒作得急剧膨胀:“教育有多大胆、孩子就有多高才”“望子成龙不是梦、别输在起跑线上”“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你可以不是天才,但是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亲”,各种诸如孩子可以“一天包学游泳”“三天学会拼音”“五个月识字,两岁识两千字”“三岁识三千字,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的商业宣传铺天盖地;胎教大学、神奇闪卡、天才宝贝、早期MBA、零岁方案、提前阅读、幼儿珠心算也都粉墨登场。


这种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重负化教育倾向打着“促进发展”的旗号蒙骗家长、坑害儿童,而且愈演愈烈。不少被蒙家长送孩子上学前班,把小学课程先学一遍,这样上小学后就“赢在起跑线”——殊不知领跑不会超过一学期,由于关键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此后大批沦为“仲永之流”。




发展心理学认为,个体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这种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出来的过程。




格塞尔“双生子爬台阶”的实验告诉我们,任何心理的成熟与发展一定是以其生理成熟为基础的,当生理成熟度未达到时,给予超常训练,希望能提前获得成熟阶段所具备的能力、技巧是违反生理学规律的,过早的环境压力、过度的能力要求会阻滞、打击潜能的表达,有时造成潜能不表达或异常表达,所产生的伤害是进化链上的终止信号——被损伤的潜能是无法恢复的,不可能再进化到更高一级。


过早教育、过度教育、着急家长表面上似乎是丰富了给孩子的心理刺激,实际上却造成刺激剥夺的后果,过早或过度教育剥夺了婴幼儿以健康心理走向成熟的机会,也妨碍了父母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参与到孩子早期成长的过程中去,属于“揠苗助长”的摧残行为。一种事物保持其本来面貌、原始倾向,外界不要强加干预,按照自然的需要、倾向、秩序、进程自然发展,教育是引导,不是竭泽而渔。


“抢跑”“着急”“提前”会给孩子造成长期的压力,这导致对神经细胞造成伤害的激素过量释放,这种激素会像酸液一样流遍整个大脑,阻碍突触联系的生长,导致脑部皮层(负责情绪、依恋的区域)和边缘系统区域受损可能会给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留下除不掉的印迹,形成消极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并持续终身,例如自闭症、抑郁症、情绪困扰、行为问题、多动症、抽动症、少年吸烟、电视成瘾、网络成瘾、游戏成瘾、性成瘾、酗酒、吸毒等行为问题,何必“好心办坏事”呢?要知道“早晚睡觉,一齐天亮”。




只要孩子智力没问题,只要没有虚荣心,非得上“一本”读名牌大学,家长真的不用担心孩子上大学的事情。市场的炒作催生出家长的焦虑心态。试想商家不把虚假竞争大肆宣传怎么会有市场?培训机构不如此制造紧张气氛、传播交流情绪,家长怎么可能掏钱?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 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待,这些良好的愿望本身固然没有什么错,但是家长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是:意识决定不了物质,客观世界不会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厢情愿是不现实的。


家长们要用平常心看自己、看孩子。自己是凡夫俗子,孩子也平平常常,就应该合理期待孩子,让其顺其自然按部就班地长大,看到关键期的意义和早教的价值,适时教育、开发潜能,适宜早教、充分发展,但不要迷信和盲从。早期教育必须回归纯真的本位:价值取向由“知识学习”“智力开发”走向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性发展。


培育孩子真善美的价值观,发展生存能力,建立自信和自尊,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与合作,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丰富个性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好奇、探索、乐于学习的动机,使孩子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这才应该是家长追求的最大目标。


人生是一场从生到死的马拉松比赛,抢跑未必能赢,重要的是体验过程。不是所有的花儿都在春天开放,有的知道春天百花争艳,争不过别人,于是等到夏天、秋天甚至冬天才开,有的甚至很多年才开一次。若是一直未开,那就宁愿相信这不是花花草草,而是参天大树!


生命自有其内在的节奏,别打乱它!